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普通”的物件,让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初心……


这些“普通”的物件,

让我们看到共产党人的初心……


再过两天

我们将迎来

中国共产党诞辰99周年


一路走来

中国共产党人

留下了数不清的精神财富


回望来路

让我们从几个“普通”的物件中

汲取精神力量

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



半条被子


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广场上的“半条被子”雕塑。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来到汝城,驻扎在沙洲村一带。有三位年轻的红军女兵,待在村民徐解秀家门前的坪坝上。


时已入冬,寒风凛冽,徐解秀招呼女红军进屋住。家里一贫如洗,仅有一张木架床,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盖的是一堆烂棉絮,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徐解秀便在床边架上一块板子用来搭脚,抱着儿子,和三个女红军横着挤在了仅有1.2米宽的床上,五个人身上盖的,是三位女红军唯一的行军被。


女红军与徐解秀同吃同劳动同睡一铺,还帮她带孩子、烧火煮饭,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几天后,红军要上路了。三位女红军决定把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夫妇俩怎么也不肯接受。最后,一个女红军用剪刀把被子剪成两半,拿了一半送给他们。


什么是共产党人?共产党人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一根粉条


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纪念园内的三军会师纪念馆里展出的当年红军用过的粉勺。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有一种用马铃薯淀粉制成的粉条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红粉”或“红军粉”。


事情得从80多年前说起。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作为第一支进入宁夏的红军队伍,途经宁夏西吉县的兴隆镇。这里是回族聚居区,红军充分尊重回族群众的宗教信仰和风俗,被当地百姓称赞为“仁义之师”。


红二十五军短暂休整后离开时,几名伤员借住在西吉县兴隆镇的老乡家养伤。这些红军伤员来自南方,看到当地老百姓仅靠蒸、煮等方法食用马铃薯,便开始教他们如何利用马铃薯制作粉条。工艺经红军教授后,就在当地流传开来,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红军粉”。


虽是小小一根粉条,但对当地百姓而言,可谓一件大事:马铃薯不易贮存的难题被破解,这项制作马铃薯粉条的技艺,80多年来在王河村从未断绝,一直传承至今。


时至今日,当地群众依旧将这种粉条称作“红粉”或“红军粉”,是纪念,更是感恩。



一张党证


方槐。(资料图)


爬雪山、过草地,他曾走过万里长征。开国大典,他率机接受检阅,后来又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共和国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就是开国少将方槐。


一次,一位老战友问方槐:“一辈子干革命,最看重的是什么?”方槐拿出了他的党证。


方槐出生于穷苦家庭,1931年,不满14岁的他得知红军正在招兵,兴冲冲地去报名。接兵的同志看他还没步枪高,劝他长大一些再去。1932年,家乡再次扩充招募红军,方槐终于如愿以偿。入伍1年,他就光荣地入了党,拥有了一张神圣的党证。


长征中,方槐爬雪山、过草地、进行反围剿作战,他携带的许多物件都相继丢弃和遗失,但这本贴身保管的党证始终毫发无伤。


方槐的党证。

1937年底,他被组织选派赴新疆学习航空技术。由于当时形势复杂,为保护好人民空军的种子,组织上要求任何红色物品都不能带在身上。

赴新疆前,他与战友陈鹤桥约定:“这本党证跟我走过长征,现在交给你保管,如果我死了,就给你留个纪念;如果能再见面,你就把它交还给我。”

1949年12月,两位革命战友在重庆意外相遇。见到老友,陈鹤桥从放在住处的挂包里拿出了一个金黄色的油纸包,里面正是方槐的党证。

时隔12年,党证终于物归原主。

方槐说:“党证比生命还贵重,什么都可以丢,它不能丢。”不忘来处,铁心向党,一本党证见证着方槐对信仰的忠诚和坚定。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个个物件里包含着的

是共产党人的初心

时光流逝

精神永存




信息来源:解放军报

编       辑:杨永霞

责       编:甘   琦



MORE延伸阅读


兵团开展执法大练兵 为生态文明建设护航

厉害!走进演训场,中国军人没有什么不可以!

预备役部队下月起纳入军队领导指挥体系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精彩内容

等你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